记一次家庭教育讲座

幼儿园马上要开学了,之前给女儿报过体验课的培训机构说周末有办面向家长的关于《如何正确的爱孩子》的公益讲座,受老婆之命去听听。

讲座通知下午4点钟开始,我大概提前了十分钟到,等了会其他家长,到4点10分终于开始了。接下来就是一个半小时的套路吧。

首先是暖场和铺垫。一位女老师主持人通过音乐暖场,让台下家长配合音乐跟着她做一些简单动作,完后开始对讲师,也是培训机构的负责人(下称校长),做了一番比较全面的介绍,包括她个人履历、她的家庭成员、她的子女成就等等。讲师登台后又反向对主持人进行褒奖和介绍,原来主持人是某公立学校的音乐老师,家里有个三年级的学生在这个机构培训学习,本着对该机构教育理念的认可过来义务支持的。

开场介绍完后,校长开始正题。先讲了一个比喻,以汽车比孩子,司机比家长,揭示出家长缺乏“驾校”的专业培训,在不具备教育孩子的专业知识情况下“开车”的危险性。然后提了3个封闭式的问题,家长只有回答是或者对。再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个作为工人的父亲辛辛苦苦攒钱给女儿买下昂贵的裙子,女儿穿出去炫耀不小心弄坏了裙子,遭到父亲的暴力对待。然后提了1个开放式的问题——父亲爱女儿还是爱裙子?这其实是一个混淆概念的问题,父亲只是为自己的辛勤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回报而大发雷霆,这个时候并没有去考虑女儿的感受。接下来,又讲了一则婴儿和洗澡水的小故事,进一步揭示家庭教育里父母对孩子个人感受、自尊心和面子的忽视。

听到这里虽然个人觉得有些比喻不妥,把孩子比作车则是完全忽略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但整体还算是符合人之常情的内容,至少都是在讲一些正确的话,比如对孩子严厉的态度往往不能达到期望的沟通效果。

接下来,校长在一段悲伤的背景音乐下开始讲述药家鑫的杯具故事,除了交通事故到判死刑的过程,着重讲了一位采访过药家鑫的记者透露的一件事。在药家鑫6岁时因为不好好练钢琴,在睡梦中被父亲拖下床锁在黑屋里一夜,由此对他今后的人生留下了阴影,而他父亲对此毫无意识。其实关于童年阴影对人生的影响确实是个普遍话题,但生活中却很难说的清楚,不过这种梗在电影里用得非常泛,如《Good Will Hunting》《The Lovely Bones》《Child of Rage》《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五十度灰》等等。。。  对于这段,姑且不论这个案例是否具备普遍性吧,我只能说我赞同对孩子的机端惩罚和刺激是不合适的。

煽情过后,终于要讲到主题了,关于如何正确的爱孩子?校长分享了三句话:大不大、丑不丑、高不高。解释出来就是在对孩子发脾气之前想想为的事儿大不大,自己当时的表情丑不丑(微笑的时候才好看),说话的语调高不高,经过这三步后情绪得以缓解,再慢慢的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简单点说就是让家长注意自己跟孩子沟通时的情绪管理,之后就再没有关于这个主题的任何干货了。

话题一转,校长开始了商业角度上这个讲座的主题内容。她讲到自己小时候喜欢舞蹈艺术家人不知此而未能如愿,如今通过开办儿童艺术培训机构,间接实现了小时候的愿望,提醒现在的家长不能再像过去的家长那样,让孩子重蹈覆辙;讲到了她的培训机构的课程体系,培训内容、创办理念等等,并要求在座家长将这种理念进行传播——留下自己认识家长的联系方式;最后,讲到了现在的应试教育下进行艺术教育的好处——考试加分。

借着加分这个话题,作为公立学校教师的主持人接过了话筒,以一个学生家长的身份,开始了长达半个小时的宣讲,概括下来有这么几点:

  1. 未来3年内国家教育政策将明确规定艺术成绩作为小升初、中考、高考的加分项;
  2. 从儿童心理学角度要尊重孩子成长过程的广泛兴趣,孩子想学什么都给予支持,越多越好;
  3. 结合自己给孩子报英语辅导的经过,对比了新东方跟这家机构的区别,指出这边师资队伍的优势;
  4. 强调了自己暑假花费1w多为孩子报各种培训班,效果很好。

当主持人终于意犹未尽地分享完后,校长做最后的“感谢”,主要内容是在座家长当场交100元可获得600元课程代金券。

习惯于强迫自己对厌恶的事情多一些认识,了解下这类培训机构的市场套路,我坐在第一排听完了这场“公益”讲座的全程。

如果说说鸡汤和成功学是治疗现在人焦虑的良药,那么各种儿童教育,亲子教育机构,就是专治现代家长的焦虑吧。在我看来,不是任何事情都可以通过知识传授式的教育来进行,孩子的成长教育固然有经验可寻,但从来不存在一套方法四海皆准。看着那些为孩子操碎心的家长,我内心一直是报以同情,现在自己作为家长了也同样觉得不可思议。

很多培训机构、育儿专家,包括普通公立学校,都在往父母身上压更多的担子,并持续给家长灌输一个比较可怕的理念:“孩子所有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这是造成家长普遍焦虑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在这种理念教育成长起来的人为人父母后,不知不觉已将自己融入了进去。除了担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家长们更多担心孩子与外界的对比,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担心孩子的兴趣爱好,担心孩子的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担心孩子未来的职业发展,总之所有能想象到能触及到的,家长们都报以最好的期望为孩子殚精竭虑 ,最终留给孩子的空间没有多少。 孩子不想自己变成标准化的产品,而家长也不应该变成流水线上的生产机器。

听再多知识理念不如多陪孩子玩玩,看着孩子天真无邪的样子,包治焦虑   O(^.^)O  哈哈~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