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精英非主流生活

本文转载,出处未知。

自从搬到美国以后,我就开始过上了非精英非主流、没有攀比的生活,因为跟美国同胞完全不在一个起点上,跟中国同胞又隔了一层山一片海。但是从西岸可爱的旧金山湾区搬到纽约以后,我又不得不感同身受美国人的“精英主流”压力。

东岸人特别是纽约人喜欢自居精英主流一直是个不争的事实。Wall Street曾经在第五大道边上的哈佛俱乐部里亲耳听到两位高贵夫人的对话,她们互相讲述自己家族和孩子们非哈佛不读的经历。在她们眼里,辩风盛渐的耶鲁只会耍嘴皮子,踏实勤勉的普林斯顿和MIT孩子只是书呆子,只有哈佛才是正统王道。

这样的对话,在西岸是听不到的。我只碰到过穿着牛仔裤和邋遢毛衣的老教授坐在我们后排听李云迪的演奏会,但是他能听出李云迪弹的肖邦各个曲子尾音不同的处理技巧。

华尔街的精英们即使出门喝杯咖啡也喜欢穿着Brooks Brother的衬衣领带,一丝不苟地穿过熙熙攘攘的车流人群,可是西岸的硅谷公婆们就是去记者招待会也经常只是T恤配牛仔。

西岸的孩子陈士骏创办的Youtube视频分享初衷是因为自己和朋友的派对视频Silicon Valley没有地方好安放。而到今天流量剧增的Youtube,依然是草根们热衷的视频平台。嬉笑玩闹的精神贯穿着点击量巨大的各个频道。

我在纽约认识的一群朋友创办了Big think的视频分享网站,投资人是曾经的哈佛校长,今天的总统经济顾问Larry Summers,创始人是几个哈佛的校友,主编是曾经哈佛校友录的编辑,反正整个团队就像是个哈佛俱乐部,其他人是插不进来的。而他们所访谈的视频对象也是从财长到政要,从经济学家到投行高管,反正草根的声音是被屏蔽的。

非精英非主流的生活在西岸遍地皆是,充满了“你要是说我主流,我就跟你急”的后现代味道。在东岸的生活里,却是另一本翻天账。孩子们从小争夺着要去私立好学校,然后是常春藤盟校录取大战。但是在湾区的Orinda富人区我却认识好几个母亲专门把孩子送到公立学校,为了让他们不要给自己过于施压,从小懂得玩乐和享受生活。这些从东岸盟校毕业的年轻人们进去了高盛摩根,麦肯锡波士顿之后,又开始培养他们的孩子继续复制同样的生活,屏蔽来自纽约布朗克斯区或者Staten Island那样地方的穷苦人群的声音。

所以在伯克利,我们看到孩子跟乞讨者笑着说“祝你有美好的一天”;在纽约的地铁上,我看到孩子们对表演街舞的变相乞讨者身上的味道嗤之以鼻。

曾经在剧集里夸张地见到投行的主管送给自己将要上市的硅谷某公司创始人一双Salvatore Ferragamo皮鞋,并且认真叮嘱说,上市路演一定要穿上,千万别再穿Nike球鞋去了。

但是如果精英只意味着每天穿着夏奈尔,蹬着普拉达,傲慢地走过街市而不理解人间辛酸,那么我宁愿不精英。如果主流只意味着丧失想象的力量和童年玩耍的良好心态,那么我宁愿非主流。因为那样的生活,显然比较快乐。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