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上一次更新这个话题已经有两三个月了,看来自己还是有点懒散的,效率真的比较低。不过这期间也间断性的看了一些相关的东西,有《物理学原理卷一》,《西方哲学简史》等,看完之后发现自己又对之前的一些想法产生了不同认识,然后又修修补补的。
物理这门学科是从哲学这一古老的学科分离出来的,但我觉得物理是先于哲学的——因为人类对哲学的探讨开始与对物理的认知。然而换一个角度思考,或许哲学才是这些学科的起源。关于什么是哲学?就是,当人类遇到未知,便提出问题,然后去解决问题。所以哲学并不是我之前所讲的内在世界(或者主观上)的“物理学”,而可以称称物理学为“自然哲学”。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认知,我觉得在于分化后的学科如物理、化学、经济等已经覆盖了自然、社会等领域的探索,导致哲学逐渐回归到了对人类本身提问,于是哲学家们便将更多经历花费到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
从知识结构方面或许可以看出哲学的基础位置:人类历史上有物理学家、数学家、甚至医学家取得较高的哲学成就/奖项,但从没有在自然科学上取得卓越成就的哲学家(当然,我指的是当今时代,而不是亚里士多德时代)。或者我们就将此看作种“鸡与蛋”似的博弈,姑且搁置一旁好了,至少哲学的存在意义比讨论这个重要。
像黑格尔这样的哲学家曾探索如何通过精神尊严的提高来改变社会,但接下来的事实也已证明 黑格尔及他的后继者们的哲学,并没有给世界带来一条通向真理的道路,也没有赢得精神上的内心生活的宁静。那么柏拉图理想的“精英治国”,也将成为失败的典范。
对于我们的民族,也有很多像鲁迅这样的勇士,他们希望唤醒人们麻痹的精神以拯救国民,在付出了艰辛之后,他们也在一定意义上成就了自己,但最终并没有直接引导中华民族走出窘境。从目前这个已远离这些人们久远的时代看来,世界似乎并没有因为他们曾经的存在而保持着改变。精神虽以一种意识而永存,但改变需要可实施的实体。
于是在这时候,人们便更乐于追随马哲的辩证唯物主义,现实的改变不是由思想直接作用产生的,而是基于物质发展的。虽然我对马哲的阶级斗争不坚信,但这一点上还存有认同。
我觉得要改变首先必须回归事务本身,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取得的成果要胜于精神上的成果所产生的影响。回顾上个世纪三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直接的巨大改变;而这些改变在精神哲学看来,是无能为力的。
思想有时候好比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它能决定反应的方向,能提供转变效率;但没有它,反应不一定会停止。一旦缺少反应物,一切都无从改变 —— 旧事务不会消失,新事务也不将产生。当然,我所提到的改变是基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不仅仅是社会经济 —— 似乎在这么一个追逐个人利益的环境之下,经济(作为物质总量的一个衡量单位)更能保持最好的状态向前发展。我这样讲其实并没有削弱精神影响力的意思,相反,我更在乎催化剂的效果。相比人类整体文明的高效发展,经济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没有正确的方向与目的,再多的物质积累也缺乏存在意义。
引用宋文淼先生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所做的一个总结:“自然哲学是逻辑和精神哲学的基础,而自然哲学是在不断的发展的,在这个基础上伴生出来的逻辑和精神哲学最终也是要发展的。但是自然科学或自然哲学好像是力,而由此伴随而来的精神哲学则好像是惯性;一个自然科学先进的民族必然会发展和壮大,不断地增加它的惯性,一个在当时有了最先进的自然科学和最辉煌文明的民族,都会因为他的辉煌而产生的越来越大的惯性,一直大到无法从自身产生克服这种惰性的力量。” 这里面用“惯性”的描述亦表达了自然科学与哲学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又罗嗦了一堆,算是修补之前的一些认识吧。接下来必须讲到物理方面的了。 待续>>
-------------------------------------------------------------------------------------
Index:关于物理和哲学的: (一) 、 (二) 、 (三) 、 (四)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