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感闻

一般人们都是找工作的时候会跑跑人才市场,我却离职也要跑人才市场。不多不少也去了6次,自然接触了很多人和事,在此记录下其中的感闻。



如今求职网站的兴起确实对传统招聘行业如人才市场 带来冲击,但这几天看来却也不怎么惨淡,依旧人才济济。这里也可以找寻到一些原因,对于网上求职,一个人不要5s就能群发100来份简历,于是可以预见招聘企业那头是怎么的惨状 —— 用“埋没”来形容。这也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企业愿意跑人才市场,或者尝试过网络招聘后又转回到传统方式。不过网络招聘还是有很多受益者的,我觉得大部分是IT相关公司/人员。



我近几天跑的这个人才市场主要聚居的还是些中低端劳力资源,对于很多低端劳力需求(如:促销员、文员,快递员、销售代表、电话营销、客服、记帐员、送货、等传统行业的)或许很容易招到合适的人员;而对于中高端职务却难有收获。我去招过一阵子网络工程师,发现过来投简历的人超多,但没有一个看得中的(确实技术上达不到要求,就算把工作交给他也没能力独立完成)。



除此之外,还有大把的应聘业务方面的男性(我遇到很多跑业务的,他们往往年纪不大但看上去很成熟,比如有一个87年的,做的还算不错年薪有四五万,然而平时打交道/接触的人很多,也就被磨砺得相当老练了)和应聘文职工作的女性。这里面很多都是高中/中专以下的求职人群,我觉得他们大多应该是过早辍学的八零年代甚至九零年代的人,诚然,这样的教育背景对他们现在及未来都是很不利的。急于离开校园或许是出于家境问题,或许是受这个社会急功近利的浮躁所影响,同时也反映出国民教育的不切实际 —— 十多年的教育之下,要在这个社会中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却如此困难。



其实,求职与招聘就是人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和商品市场一样,往往很难实现供与求的一致。比如我有一次接触的一家做医疗设备的(公司规模还不错),需要很多 C/VC 嵌入式系统等方面的开发人员(有经验的),已经持续招聘了二十多天,去过几个人力市场,还包括网络招聘,还没招满合适人员。可见遇到困难的不仅仅在于一个月没找到工作的求职者,也存在于诸多难招聘的企业。我觉得导致失调的原因除了供求渠道需要优化,一方面是企业需求与求职者能力的不匹配,另一方面也是待遇与辛劳的不匹配。目前就广东地区而言,很多企业的待遇水平相对普涨的生活成本显得偏低,不知道最近随着这方面讨论的升温会不会有所改善。



在商品市场,我们常说消费是一种冲动;而往往人才市场的“买卖”也伴随着冲动。比如有时同一个职位会招来若干求职人员,而职位本身要求也不是很高,应聘者之间也没太大差异,对于企业最终落定谁来做往往并非出于理性的;如果用了两三个月觉得他做事也不是很好,公司也没法说你不行,要把你立即炒掉重新招人(对某些公司而言这个过程可是有不少成本开销的)。



另外还有很多求职人员在一定时期找不到好的职位,又面临经济困难,于是就打算先找一份随便的工作作缓(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降一点要求或许就比这种随便好很多)。而这一心理往往被一些企业所利用,如电话营销、送货员 这种,你去公司干多久,就能产生多少效益;而你无论什么时候走掉,不会带走公司仍和资源,并且随时有新的人取代你的位置。对于这种公司而言,他们就是以比较低的薪资去雇佣单位劳力为其产生价值。而真正像样的公司/工作 是不接受这种临时人员的,他们希望一种共同/持续的发展合作,也就意味着你将产生个人自愿/激烈,如果换新人,公司多少会有些损失。



除了冲动之外,也不乏回归理性的例子。比如有一个华师(武汉的)计算机专业毕业一年的,现属于二次求职,在于他沟通时问了一下薪资要求,他说去年毕业时要求是3000-3500,现在要求是2000-2500。没想到在生活成本增加的情况下,要求反而降低了。我不知道这个有没有代表性,但就薪水而言,广东这边的在逐渐丧失优势。



除此之外,在人才市场还有很多有趣的见闻,比如入场求职的人群中有独自寻觅的高龄老人、也有同学或者情侣结伴的;有很多名字起得很NB的招聘企业,如惠普生,惠普+齐普生?;还有作为同行的另外一家人力资源公司在里面招聘员工,甚至这家人才市场自己也在里面内部招聘(有一次刚好坐在我旁边,后来了解了一下就是招业务代表,实际上就是电话营销这类)。



唉,就说这些了。除了还没招到足够的合适员工,这段经历对我而言收获还不小,上面讲的一点也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有没有点意义,大概归纳如此了,太深的一时也写不出来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