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走过的

2007年是意识中过得最快的一年,也许是因为一切都是靠自己走过的,留下的印象还很清晰。许多事回想一下都例例在目,就觉得时间走得飞快,生怕把它浪费在哪里了。于是为求得心安,最好就回头把这些都过一遍,如果发现自己的草浪费了些那以后也尽力补救些回来。


每个人本身都是个复杂的交集,细数起来了就涉及到方方面面。现在的工作对我而言只是为了维持生活成本及学习等费用,加之没有工作上的需要,就不谈了;关于学习也没有必要单独提出,因为我觉得这应该是融入生活的;剩下的就是自己的生活了。


到现在还真正回顾过身后的路,却也长这么大了。从爸妈嘴里听到的小时候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东西,包括留下记忆的那部分童年也一样,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普通的常常被人忽略的孩子。印象深刻的就是小时候常常会想,是不是别人也跟我一样会和心里的一个声音讲话;再大点会想,宇宙外面会是什么,如果人不存在了,宇宙存在的意义将如何。这些问题我从来没有跟其它人讨论过,怕被看作问题儿童,现在才知道这些都是很普遍的问题。


所以我是那种开窍比较晚的。不过对感情的萌动比较早,第一次产生喜欢的感觉发生在小学五年级,然后就是中学二年级了,但都没有留下太多的回忆。在这以后就好像突然明白了很多东西(让我苦恼不已的头发的隐性基因好像也是那时候显性的),产生了新的认知 —— 我认为从那时开始具有了思想的独立。后来我的学习很自然的好了起来(虽然以前也好,但对自己没那么多自信),经常能取得学校第1名的位置。基于这些成绩,考上了所谓的“XX班”(不是很愿意提起,我将这个名字视为耻辱),并免缴了部分学费,这算是我第二次“赚”到的一笔钱(第一次是学校发的奖学金,但是很少)。然后用这些与自己攒下来的零用买了自己的第一台PC(应该还有爸爸帮忙垫的一部分)。


在XX班的经历让我彻底厌恶了国民教育,我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观与之不符,自然我认为好的东西,不一定能得到它好的评价 —— 比如说分数。这让我第一次正面考虑要离开这种教育环境。但个人能力的局限及亲人的劝说,让我逐渐放弃了立刻行动。我回到了普通班级,成了那里的优生,只是因为考试成绩会比大多数人好一点。还记得曾经的志愿是浙大,而经历了这三年的压抑,让我也对其丧失了热望,而且我那样下去只是在离她越来越远。事情总不是想象中那么美好,浙大也是 —— 我常以此安慰自己,而实质上我也是没有处子情节的。


我的学习以外的学校生活都是平淡的,也很守规矩,做得最过激的行为就是联合同学要求学校开除英语老师,但没有成功。一方面有人打了小报告,另一方面校方不愿意得罪人。但这让我认识到很多人在内心深处拥有反抗的意识,得过且过、求于安逸的心态让他们选择了去顺从、被同化。就好象面前放了一堆糖,可是一个严厉的声音说不许碰它,于是大家就安分地看着它;可有一个“不老实的”拿了一颗,接着有第2个人,第3个... 于是大家就一拥而上了。


考试前三个月都没在学校呆,所以浙大我去不了,长江大学我也没去,而去了武汉(非公立学校)。在那里我感受到了与国民教育略有不同的氛围,但也看到了在利益驱使下校方的伪善面孔。后来到了19岁,不知道为什么之前就认定这将是我重要的一年(对19这个数字也有特殊的喜爱)。现在看来,最大的改变在于自己不用靠父母的供养在学校里念书了,我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虽然不是过得很好,但这是继思想独立后另一方面的独立。


虽然离开了圈地在那的校园,但从来没离开过学习,很多时候学生的身份能带来些好处,比如不会苦恼于物质上的得失以及当前的经济地位等... 有人说这是在逃避,但我不这样认为。除了来源自身的感受,我意识到人一旦开始成长,其改变速度是很快的,这也是为什么古人常言“士别三日”的话。当然并不是说真的在很短时间里学会了很多新东西,而是那一刻让人明显感受到你某方面的特质。我一直认为成长实质是逐渐将长期积累的内在的自我进行释放。


前面沿着这样的路走到了这里,接着该如何也是时刻在思考的问题。方向其实谁都有,而且也比谁都清晰,没有的是一条明确的路线,行为的起点。虽然都还不知道下一站如何,但走着总比等着要好。人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留下的成长空间也越来越狭小。 << End >>


我发现自己写什么东西都会跑题。包括写关于物理与哲学的时候原本是想说明不同事物间存在某种联系且趋于统一,而写到最后重心成了关于感性与理性的认知 —— 难怪在学校时作文成绩一直很差。后来想了想,其实关于感性与理性的平衡也是这段时间经常思考的问题,看来我的语言还是没有欺骗我的内心,只是现在思想还比较混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